科学与文学是一家,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文学家的想象,很多被用在科学的猜测之中。可以说,如果天文学中没有想象,也就形成不了今天的天文学。
“专家们想要确知,星星怎样出世,星星怎样去世。”这是1985年,德国自然科学家与医生学会举行的一次悬赏征文竞赛收到的一篇得奖论文题头词。
其实,岂止科学家,广大老百姓也万分想知道这个问题的谜底。
“啊,银河,仿佛天国的河在缓缓流淌,又如美人的胴体发着幽光。我是沿着你游向另一个世界,还是只能怀着爱意满腔?”(归劳默·阿波里纳瑞)
“世界的真正奥秘之所在,并不是不可见物,而是可见物。”(澳斯卡·王尔德)
“只凭常识,无论如何尝试,总难免不时感到惊讶。科学的真正目的正是要从这种惊讶中拯救常识”(伯特兰·罗素)
“那黑色烤炉的中央,那送出无数太阳的地方,无穷的魔力在那里蕴藏”(阿瑟·里姆包德)
这些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对宇宙的赞美之辞,深刻地展示了人们对宇宙和恒星的好奇与幻想。
最近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德国天体物理学家鲁道夫·基彭哈恩所著的《千亿个太阳-恒星的诞生,演变和衰亡》为好奇的人们,提供了某种谜底。基彭哈恩博士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渊博的专业知识,生动地描述了当今人类对恒星漫长一生的认识,特别是恒星在能源耗尽之后如何演变的问题。当人们学会用计算机来模拟恒星的结构和演化之后,对恒星的理解就变得更加深刻,这是单凭天文观测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所以,这本书的介绍,较之传统的天文学研究又有了更深、更全面的内容与实质性的进展。
基彭哈恩博士向读者娓娓道来:太阳的能源;恒星是天上的核电站;脉冲星并不脉动;恒星如何“偷窃”恒星的物质;白矮星的出生;武仙座中的X射线星;恒星的结局;黑洞;旋臂是什么;恒星如何形成的……最后,他又反问读者,探索银河系中有一百万个载有生命的行星吗?从天文学的理论推理,基彭哈恩博士设想:凡是可能孕育生命的场所,生物实际上都已出现,那么银河系中可能有着100万个行星存在生命,这些生物也许各自已演变了40亿年,不过它们处在不尽相同的进化阶段罢了。
读完全书,有一个感觉在我心中越来越强烈,这就是:科学与文学是一家,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文学家的想象,很多被用在科学的猜测之中。可以说,如果天文学中没有想象,也就形成不了今天的天文学。绝妙的是:一位名叫古斯塔夫·迈林克的人,在1913年发表的作品《黑球》就十分形象、准确地描述出了如今被称为黑洞的天体和它的一些特征:
“空中自由而静止地悬浮着一个黑色的圆形物体。实际上,这个东西看起来一点也不像一个球,它给人的印象倒像是一处无底洞。是的,这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这是一个洞。刹那间刮起一阵狂啸,愈来愈响,因为厅内的空气正被吸入球中,小纸片、手套、妇女面纱———统统被卷了进去。一个民兵把军刀插进这可怕的洞中,兵器竟然像融化掉似的失踪了。”
瞧!这是一幅多么形象、绝妙的对黑洞的描述。它是那么不可思议地来自1913年!
天文学中,每一次大胆的想象,经过多次、反复的证实,天文学就前进一步。每一次被否定的猜测,经过否定,向着正确的方向又前进了一步。否定———证实———否定———证实,就构成了天文学的发展史。《千亿个太阳———恒星的诞生、演变和衰亡》的叙述,也是由无数个否定———证实———否定———证实———否定———证实的事件贯穿起来的,形成了一个向广大读者讲述的恒星的诞生、演变和衰亡的故事。
宇宙!星空!一个蕴藏着无穷魔力的地方,也是人类想象力的最好对象。